如何从冲床的轴承状态判断冲床故障?
如何从冲床的轴承状态判断冲床故障?
冲床轴承是冲床回转部品的重要零件,不当处置或不当使用常是轴承故障-损伤及寿命减少的原因。因此冲床轴承出现故障时必须从故障的状况开始诊断其原因,以便能改善轴承之处置及使用方法。
由冲床轴承故障之发生时期加以诊断:
取出冲床故障之轴承,从其损伤状态加以诊断:
三、取出冲床故障之轴承,从其损伤状态加以诊断:
发生时期/原因 | 选择不当 | 设计及加工不良或错误 | 润滑剂、润滑方式不当 | 轴承之缺陷 | 装配不良 | 密封装置不良、疲劳摩耗 |
轴承装配后短时间内引起 | ○ | ○ | ○ | ○ | ○ | |
轴承定期分解后即引起 | ○ | ○ | ||||
润滑剂补给后随即引起 | ○ | |||||
轴承箱或其他零件修理或更换后引起 | ○ | ○ | ○ | |||
平常运转中引起 | ○ | ○ | ○ |
取出冲床故障之轴承,从其损伤状态加以诊断:
运转状态 | 原因 | 备考 | |
噪音 | 低频金属音 | 轨道面之压痕 | 以听音棒 、振动 |
高频金属音 | 间隙过小、润滑剂不良 | 计等确认 | |
不规则音 | 间隙过大、异物入侵、转动体表面缺陷、润滑剂不适当 | ||
渐次变化音 | 温升引起间隙变化、轨道面缺陷持续进行 | ||
异常温升 | 间隙过小、潜移、润滑剂不足或过多、荷重过大等 | 使用表面温度计 | |
精度低下 | 音不纯物、润滑剂不足引起轨道或转动体之损伤 | ||
不顺畅之运转 | 异物入侵、间隙过大、轨道、转动体之损伤 | ||
润滑油之污染 | 润滑不良、异物侵入、提早摩耗 |
项目 | 损伤状况 | 原因 | 对策 |
剥落 | 组合轴承轨道剥脱 | 预压过大引起异常荷重 | 预量调整适当 |
初期轨道面脱落 |
间隙过小、荷重过大、润滑 不良、装配不良 |
适当的配合间隙、 润滑变更、装配改善 |
|
烧焦 | 轨道面、转体面变色 |
间隙过小、荷重过大、润滑 不良、装配不良 |
改正适当的配合间隙、 润滑变更、装配改善 |
破损 | 内、外轮破损 |
干涉值过大、过大的冲击负 荷、剥脱或烧焦的持续 |
适当之配合、修正轴或 套环的精度。 |
缘轮破损 |
装配时损伤、过大的冲击性 轴向荷重 |
装配方法改善 | |
保持架破损 |
润滑不当、异物混入、有动 量荷重、高转速的振动冲击 |
改正润滑方法及种 类、减少装配误差 |
|
压痕 | 轨道、转动面压痕 | 异物混入 |
轴承洗净、改良密封装 置 |
配合面有褐色疤痕 | 配合面有间隙,有小滑动 | 加大干涉值、涂油 | |
咬伤刮痕 | 轨道面咬伤 | 油脂过硬、启动速度过大 | 使用软脂、避免急加速 |
摩耗 | 异常摩耗 |
异物混入、锈、润滑剂不足 或不当 |
改善密封装置、洗净、 改正润滑量及种类 |
锈及腐蚀 | 轴承配合面之锈 |
水份侵入、温度变化而结 露、洗净不当 |
注意保管及处置、改良 密封装置 |
腐蚀 |
酸硷或瓦斯侵入、润滑剂起 化学变化 |
改善密封装置、改变润 滑剂种类 |
|
电气腐蚀 |
轨道面成孔状或洗衣 板状 |
电气通过轴承内引起电弧 | 接地、轴承给予绝缘 |
潜移 |
配合面咬伤、磨耗、 滑动、变色 |
干涉值不足、套环没锁紧、 轴承箱不良引起面压不足 |
配合调整适当、套环紧 度调整适当 |